毛泽东与湘潭宽裕枯粮行的故事
2022-01-07 15:14:45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雨湖区融媒体中心 | 编辑:江佳峄 |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3


红色故事

浓缩着历史记忆

也体现着时代的价值追求

下面一起来重温这位革命烈士的故事


1936年10月,毛泽东与斯诺在延安谈了十几个晚上,几乎每天都谈到12点。斯诺把谈话记录整理成了一篇《毛泽东自述》。

内有:“我父亲决定送我到湘潭县一家同他有来往的米店里去当学徒。起先我并不反对,觉得这也许是有意思的事。可是差不多就在这个时候,我听说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新式学校,于是决心不顾父亲的反对,到那里去上学。这个学校就在我母亲娘家所在的湘乡县。”

毛泽东所说的“湘潭县的一家米店”

即“宽裕枯粮行”

宽裕粮行旧址

宽裕枯粮行
位于今湘潭十八总沙湾里
朝湘


也是湘潭成为“全国四大米市”的一个缩影


宽裕枯粮行

为清光绪年间毛槐林开设,粮行为单开四进砖壁木板三层楼房,房宽2米多,但长约20多米,外墙很厚,房间中规中矩,粮行不是米店,并不直接经营加工好的大米,而是做未加工的粮食批发生意。

据《湘潭经济史略》记载

其时领帖开设粮行的有48家

年交易额保持在100万石以上

湘潭沙湾更是“运粮之船

千艘云集,四方商贾辐辏”


毛泽东16岁时,按父亲毛顺生的意愿,来到其族堂叔毛槐林经营的“宽裕枯粮行”学徒,可志向远大的毛泽东不甘做一个平庸的商人,写下“沙水对沙洲,源源不断流。人住人脚下,何日待出头?”的诗句。意思是“沙湾对面有个沙洲,源源码头天天人来人往,我却屈居在小阁楼下,什么时候才能出人头地,实现人生抱负呢?” 堂叔毛槐林得知侄儿的想法后,觉得身材伟岸的毛泽东与众不同,毅然说服毛顺生,支持毛泽东入湘乡东山学堂深造,从此,毛泽东离开家乡的小天地,最终走出湖南,走向全国,开启了他“改造中国、改造世界”的辉煌人生。

但主席与宽裕枯粮行的故事并没有结束,青年毛泽东在长沙求学、湖南农民运动考察、在湘潭秘密发展党的地下工作期间,多次在“宽裕枯粮行”落脚,与毛槐林的儿子毛岳乔同起同居,关系十分融洽。解放后,毛岳乔因家庭困难,向毛泽东写信求援,请求帮助解决工作问题。


毛泽东于1950年2月15日回信说:“岳乔兄:二月八日来信收到,以前的信则未收到。你的生计困难,甚为系念,但我不便有所介绍,仍望在原地自己设法解决。此复,顺颂清吉,毛泽东二月十五日”,并且,主席还从自己的工资和稿费中寄去两百元,接济其生活。毛泽东的大公无私和坦率,让毛岳乔对他更加敬佩。


从此以后,毛岳乔便靠着摆小摊和喂猪自食其力。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,毛岳乔的内心是踏实的,他明白毛泽东的用意,毛泽东之所以拒绝他的求职,不仅是大公无私,也是出于内心尊重他。1957年,毛岳乔在湘潭病故,终年65岁。


得知毛岳乔病故后,毛泽东又寄去了200元作为悼念。毛岳乔去世后,他的后辈一直珍藏着当年毛主席的那封亲笔回信,毛岳乔的后人被毛主席“念旧不为旧谋利”的作风所感动,那封信教育着毛岳乔的后人踏实做人,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,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中为社会发光发热。


少年毛泽东“身无半文、心忧天下”和少年周恩来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”的胸怀有异曲同工之妙。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立大志向,自强不息,“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。



书信复印件


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政党

毛泽东没有用手中公权以公济私

但主席重情感恩,做到了“勿相忘”

习近平总书记也是重情感恩的典范

他念念不忘“走进梁家河”的知青岁月

梁家河的父老乡亲

生动地诠释了共产党人的感恩情怀



责编:江佳峄

来源:雨湖区融媒体中心

  下载APP